倒拉牛
一、项目概述
倒拉牛是一种双人背向拔河式的角力运动(见图1-2-1),主要流行于山东聊城地区。倒拉牛开展的基本形式主要是两人背对背相距一定距离站立,用力拉绳索,将对方拉退到一定距离或迫使对方越过规定界线为胜。其比赛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两人肩拉绳索赛、腰缠绳索赛和手拉绳索赛。
图1-2-1
据说倒拉牛与传说的武林中鼎鼎有名的“潭腿”功夫有着密切的渊源。中国武术里一直有“南拳北腿”的说法,其中的“北腿”就是潭(谭)腿了。据考证潭(谭)腿起源于北宋时期山东临清地区的龙潭寺,故称为潭腿。潭腿注重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招数多变,攻防迅疾;节奏鲜明,爆发力强,因此对习武者的下盘功底要求甚高。相传龙潭寺谭腿高手跃空大师根据十路谭腿的练功诀要向弟子传授了多种巩固下盘的习武之术,而倒拉牛则是给那些俗家弟子农闲之时于田间练习下盘功夫的诸般法门中的一种。直至明末之时,经俗家谭腿传人在乡间广收族人门徒习武以抵御清兵和流寇,才使这种源自潭腿功夫的下肢练习方法逐渐流传于民间。
倒拉牛之所以流传久远,究其根本,是因为这项运动的趣味性较高,而在器材要求上却比较简单。人们在劳作之余,就可以用犁地的皮套、牛车上的绳索、捆草的麻绳,耕作用的农具,如木杈、木锨把等作为比赛器材。且实施的时候几乎不受场地限制,在田间或庭院之中都可以随时进行。
这项最初为巩固习武根基演化而来的身体练习手段,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则体系,形成了今天规范化的倒拉牛比赛。当然,倒拉牛比的不仅仅是力量,还考较着参与者在站位、握绳和用力等技巧上的娴熟程度和针对对方施力的大小、方向、虚实等方面的判断力,该项目既能锻炼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提高参与者的空间方位感、判断力等。
二、场地与器械
1、场地
任意平整开阔的场地。
2、器械
结实的绳索或者匀称光滑的木棍。
三、实施方法
1、背向肩拉绳索
比赛开始前,双方背对背相距一定距离(1米左右)站立,两人手拉绳子并把绳子放在肩上将其拉直。握绳的一侧臂屈肘、手部紧握绳索,异侧臂肘关节伸直紧拉绳子并适度用力将绳子“压”在肩上,绳子靠近颈一侧。
比赛时,后腿用力向后下方蹬地,前脚掌用力向前“扒”地,同时双手紧握绳子,上体向前倾斜,充分利用自身体重的向前分量增加拉绳的合力。
最后,将对方拉退到一定距离或越过界线为胜。
比赛的动作与“背向肩拉绳索”基本相同的倒拉牛还有一种形式叫做“抗牛样子”,此项目非常具有民俗特性,它是人们利用犁地的间歇时间或吃完晚饭散步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解下“牛套”,把两个带“牛样子”(套在牛脖子上的一种弯形木器具)的皮套连在一起进行的一项活动。两人各把“牛样子”扛在肩上,听到开始口令后,方可用力,以将对方拉动为胜(见图1-2-2)。
见图1-2-2
2、背向腰缠绳索
比赛开始前,两人背对背相距一定距离(1米左右),两脚前后开立,将绳索缠在腰间,上体前倾,降低重心,眼睛正视前方。利用向前的身体重力分量和腿的蹬力拉动对方。
比赛时,用力顺序由下至上,双腿用力蹬地,上体前倾,腰部用力向前拉绳子,同时注意感觉对方的对抗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用力大小和方向,以维持自己身体在对抗过程中的平衡,防止对方防守反攻。
最后,将对方拉退到一定距离或越过界线为胜(见图1-2-1)。
3、背向手拉绳索
手拉绳索可分为单手、双手两种。
比赛时,两腿前后开立,前腿屈膝,后腿伸直,成弓步,上体前倾,手紧拉绳索。
最后,以牵动对方离开原地一定距离或者越过界线为胜(见图1-2-3)。
图1-2-3
四、项目规则
1、比赛基本规则
(1)比赛中不得借助外力。
(2)比赛动作要合乎规则。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1)拉的过程中手抓地面或固定物体,接受其他人的协助。
(2)比赛过程中突然松手或松劲,使对方摔倒的。
五、项目建议
1、比赛开始之时,尽可能在最短的反应时间内迅速发力,攻其不备,快速使对方失去重心,从而取得比赛的主动,然后一鼓作气将对手击败。
2、如果对方抢先发力,那么要迅速降低身体重心,加大身体的前倾幅度,并充分发挥后腿的盘蹬发力,坚持不松懈,保证稳住重心,找准时机迅速发力使对方身体重心不稳,从而进一步努力取得比赛胜利。
3、在比赛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因两参赛选手势均力敌而使比赛处于胶着状态,此时最重要的是保持重心稳定,加大身体前倾的幅度。同时注意感觉对方的用力情况,一旦对方的用力出现松懈,要及时迅速发力,破坏对方的身体平衡,顺势连续发力以便将对手击败。
4、此比赛注重的是力量和耐力的比拼,所以在平时要注意上下肢力量、腰腹力量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