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
一、项目概述
踢毽子又叫“攒花”、“跺转”、“毽球”,是一种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游戏,在山东各地都十分流行。踢毽子是一项男女老少皆宜的项目,也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运动量可大可小。踢毽子规定手和手臂不能触摸毽子,只能用脚踢,用大腿、躯干接触毽子,踢毽子花样繁多,名称各异,形式上有单人表演、双人对踢、集体转踢。有比踢的次数,有比踢的花样和难度,也有比毽子不落地的时间等等(见图3-18-1)。
图3-18-1
踢毽子具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汉代画像砖上已经有踢毽子的形象出现,到唐宋时期,民间踢毽子已蔚然成风,其技巧和花样也更加繁多。清代踢毽子技艺尤为高超,清人谭俊川还写了《翔翎指南》 ,专门介绍踢毽子的各种技艺。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地区文化有差异,踢毽的花样名称各异,但基本动作大致有5种,即盘、拐、磕、绷、别。把以上踢毽子技法串编起来,便可花样翻新、千变万化。时至今日,踢毽子仍然是民众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踢毽子还一直流传着一首轻松愉快的歌谣--《一个毽儿踢八踢》:
一个毽儿,踢八踢,马兰花开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经常参加踢毽子活动,可提高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柔韧性;提高身体的反应能力,增强内脏器官机能,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
二、场地与器械
1、场地
踢毽子场地可大可小,可以室外踢,也可以室内踢,选择在平整的地面,根据参与者的人数可自行调整场地大小。
2、器械
主要是毽子,古代一般用禽类羽毛和金属钱币做成。现在一般有橡胶羽毛毽,以纸剪成各色缨的纸毽,以各色布条为缨的布毽以及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装饰毽。
三、项目实施方法
1、基本动作与技法
(1)脚内侧踢(盘)
游戏者将毽抛起,待毽落至腰部时,右腿屈膝用脚内侧向上连续击毽,每击一次右脚都要着地。左脚根据毽子位置及时调整站位,注意保持身体平衡(见图3-18-2)。
图3-18-2 图3-18-3 图3-18-4 图3-18-5
2.脚外侧踢(拐)
游戏者将毽向身体右侧抛起,待毽落至腰部时,双腿屈膝,右脚外展抬平用脚外侧将毽向上击起。左腿根据毽的高度、方向和速度灵活移动(见图3-18-3)。
3.正脚背踢(绷)
游戏者将毽向正前上方抛起,当落至膝部时,右腿直膝向正上方抬起,脚面绷直,用脚背迎击毽子。左腿根据毽的高度、方向和速度灵活移动(见图3-18-4)。
4.膝盖踢(磕)
游戏者将毽抛起,左腿平稳支撑,右腿屈膝抬起,用大腿或者膝部向上磕毽,然后脚落地,重复击毽(见图3-18-5)。
5.交叉踢(别)
游戏者将毽向左侧上方抛起,待落至身体左侧腰部时,左腿向右前方稍提起,随即落地支撑,右脚在左脚前移时从左腿后交叉至身体左侧,用脚内侧将毽子踢起,然后收脚落地(见图3-18-6右)。
图3-18-6
以上是常见的基本动作,如果想踢出更多花样,还需掌握更多技术如倒打、片马、撑子、过腿跳、阔、拉燕、单飞燕、朝天蹬以及用身体各部位停毽等。
2、基本形式与方法
(1)单人比赛
比赛参与者至少2人。
比赛开始前,按照既定方式决定踢毽子的顺序。
比赛时,按照规定动作踢毽子。
最后,单位时间内踢得最多的,或者踢得持续时间最长者为获胜者。
(2)双人对踢
比赛参与者至少4人。
比赛开始前,将参赛选手两两一组进行分组,按照既定方式决定踢毽子的顺序。
比赛时,按照规定动作将毽子踢向对方,然后这样依次轮踢。
最后,单位时间内踢得最多的,或者踢得持续时间最长的为获胜方。
(3)集体转踢
比赛参与者至少6人。
比赛开始前,将参赛选手平分为两组,面向排头,成一路纵队按规定间隔距离排好。
比赛时,从排头开始,按照规定动作踢毽子,并且要一边踢一边转身,转向己方相邻的下一名选手。
最后一名选手成功接到毽子的一方为获胜方。
四、项目规则
1、比赛基本规则
(1)必须按照既定的动作踢毽子。
(2)双人对踢与集体转踢中有一人失误为踢到毽子,则被判出场。
(2)双人对踢与集体转踢中两队或多对均出现失误,按照出现失误的晚或多少来排名。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将被判出场
(1)未按照规定动作接踢。
(2)手接触到毽子。
(3)踢毽子的动作不规范。
五、项目建议
1、比赛前要做好压腿、下腰等准备活动。
2、踢毽时避免穿着皮鞋。
3、两脚交替踢毽时,要用力均匀,并稳定在原地支撑踢毽,否则高度、速度变化易造成误判。
4、在集体项目中,良好的团队意识十分重要,平时练习可以几个人一起练习,培养默契。